上中学后,父母还紧盯学习?小心孩子内耗摆烂!

   时间:2024-10-25 19:11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瑾瑜

近日,一则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在教育圈内引发了广泛讨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表姐,她正面临着一个令无数家长共鸣的挑战:孩子进入中考备考阶段,但学习态度却不尽如人意,需要反复催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表姐决定购买一台AI学习机作为辅助工具。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孩子反而对学习机中的隐藏功能和图片编辑器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这些比学习本身更有吸引力。面对这一情况,表姐和姐夫开始寻找合适的辅导班,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将孩子送去接受专业的督促和监管。

这一事件不仅让表姐深感焦虑,也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深思。不少教育专家指出,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许多家长在学习上过度参与,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一位曾是高管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学习毅然辞职成为全职妈妈,全程跟进孩子的学习,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孩子的成绩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

教育专家葛建忠认为,家长在学习上的过度干预,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放心。这种不信任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学习自主权,还可能导致孩子陷入自我内耗,无法找到学习的真正意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小时候主动学习,但自从父母开始过度关注他的英语学习,每天强迫他背单词、背课文后,他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甚至在大学期间,只要学习就感到烦躁。

心理学博士徐凯文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他发现,在北大一年级的学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甚至有49.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些孩子往往表示,他们从未为自己学习过,所做的一切都是被迫的。徐凯文博士将这种现象称为“空心病”,即孩子的心像被掏空的铅球,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意义。

那么,对于初高中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既支持又不过度干预呢?专家建议,家长首先要稳住自己的情绪,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其次,要给孩子独立专注的学习空间,尊重他们的学习计划和安排。还要允许孩子有一定的娱乐放松时间,避免将他们视为学习机器。最后,家长应做好后勤工作,用恰当的分寸感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的脚手架而非天花板。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与他们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和意义。

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只有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才能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