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时配送领域,闪送以其独特的“一对一急送”服务模式,近年来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然而,随着公司近日公布的招股书,其背后的挑战与机遇也逐渐浮出水面。
闪送的成长速度令人瞩目。自2021年3月宣布融资时拥有100余万名骑手,到如今招股书显示的注册骑手数量已激增至270万,这一增长幅度近170万人。然而,在此期间,公司的营收增长却远未跟上骑手的增速,仅增长了约50%。这种不匹配导致了配送时长的压缩和每单收入的下降,使得闪送在业务扩展上遇到了瓶颈。
闪送定位于一个细分但刚需的市场——按需专递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下,闪送员从取件到送达全程一次只服务一个客户,确保了服务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招股书显示,闪送在2023年及今年上半年的损失率极低,仅为0.01%。一对一服务的高收费也为其带来了显著的溢价,平均每单价格达到16.5元。这种服务模式尤其适用于对安全性和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一线城市中偶尔出现的重要文件或物品配送需求。
尽管闪送在按需专递市场上占据了33.9%的市场份额,但整个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2023年,闪送的营收为45亿元,推算整个市场也不过132亿元,天花板明显。然而,正是这种聚焦策略让闪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闪送先后完成了11轮融资,吸引了包括雷军顺为资本、经纬创投等多个知名投资机构,以及王思聪旗下的普思资本。
闪送的发展状况良好,整体订单量保持增长态势。从2021年至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订单量分别为1.59亿、2.13亿、2.71亿和1.38亿。营收也相应增长,分别为30亿元、40亿元、45亿元和23亿元。尽管增速在放缓,但闪送依然保持了稳定盈利,2023年盈利1.1亿元,今年上半年盈利1.2亿元。现金流也在最近一年半稳定转正,现金储备从去年同期6.9亿元增加到今年年中7.1亿元。
然而,闪送上市后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早在2020年,公司高管就表示可能很快就会上市,但当时处于亏损状态。虽然随后一年融资到账,并在2023年实现盈利,但上市后的闪送并未受到市场追捧,上市第二天就破发。这背后,是闪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闪送的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与订单量紧密绑定。随着按需专递服务进入平缓发展期,闪送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这个市场的空间有限,闪送不得不通过降价和拓展消费场景来增加订单。这导致了平均每单收入的持续下降,从2021年的19.12元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16.55元。同时,为了维持骑手的忠诚度,闪送不得不支付高昂的薪酬和奖励,这一比例一度超过营收的90.5%。然而,在盈利压力下,这一比例又不得不降至85.4%。
闪送的骑手生态也面临严峻挑战。270万骑手的规模虽然庞大,但他们的收入却在下降,同时配送压力持续增加。招股书显示,配送订单的平均时间从2021年的35分钟缩短至2024年上半年的27分钟。骑手收入下降、订单时效压力增加,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艰难。与此同时,闪送还面临着来自巨头的竞争压力。美团跑腿、蜂鸟、顺丰、达达等平台都涉足闪送的领域,且背靠超级平台,拥有流量、品牌和服务保障等优势。这些平台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使得闪送在价格战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招架能力。
闪送的故事,实际上是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规模为王的市场竞争中,小而美的平台往往难以长期维持。闪送所谓的护城河,更多是相对于初创平台而言。面对巨头的竞争压力,闪送几乎没有任何反制能力。其市值在上市后的大幅缩水,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