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21周年之际,我国正式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该规划不仅绘制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还明确提出了五大科学主题及十七个优先发展方向,为探索宇宙奥秘、追寻地外生命提供了坚实的路径。
《规划》中提出的五大科学主题涵盖了从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到地外生命探寻的广泛领域。其中,“极端宇宙”聚焦于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旨在揭示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规律;“时空涟漪”则致力于探测引力波,以深化对引力与时空本质的理解;“日地全景”通过综合观测地球、太阳及日球层,揭示其复杂系统的物理过程;“宜居行星”主题则着眼于太阳系内外天体的宜居性,以及地外生命的可能性;而“太空格物”则探索太空环境下物质与生命的运动规律,深化基础物理学的认知。
为了实现这些宏伟目标,《规划》设定了清晰的三阶段发展路线图。至2027年,我国将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并论证立项多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2028年至2035年间,将继续深化空间站运营及月球探测,推动更多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到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将在重要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
近年来,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悟空”“墨子”等空间科学卫星的陆续升空,每一步都见证了我国从空间科学领域的“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转变。特别是在载人航天、月球与行星探测等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和技术能力。
在月球探测方面,我国即将发射嫦娥七号与嫦娥八号,前者将重点探测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后者则进行月球资源利用的技术验证。两者还将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综合探测。同时,我国还规划了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包括小行星采样返回、火星采样返回及木星探测等,这些任务将进一步拓展我国深空探测的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还计划利用首次载人登月的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已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三大领域的九大科学目标,这将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和成果。
我国还积极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目前正处于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该项目旨在建设一个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的月基科研平台,为全月面科学研究和技术验证提供支撑。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表示愿意参与这一计划,共同推动月球科研的发展。
面对未来,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虽然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需继续努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指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发布,将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指导和支持,推动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重大科学成果。
在回应外界关于中国利用国际合作进行数据收集的质疑时,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明确表示,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严格遵守合作协议和约定,从未也不会利用国际合作机会从事任何损害他国利益的行为。中国致力于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空间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共同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