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深邃奥秘的征途中,一项关于银河系起源与演化的突破性发现震撼了天文学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携手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借助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与欧空局盖亚(Gaia)卫星的宝贵数据,揭示了银河系古老盘结构——“盘古”的惊人历史,为理解星系形成与早期宇宙环境提供了全新视角。
长久以来,关于银河系是先形成盘还是晕的争论不绝于耳。传统观念倾向于银晕作为最古老的结构,而银盘则后来居上。然而,这项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科学家们发现,距今约135亿年前,即宇宙诞生不久后的数亿年内,古银盘“盘古”便已初具雏形,并持续演化至今,成为银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不仅将星系盘的形成时间大幅提前,更挑战了现有的星系演化理论。
研究团队通过精准测量恒星年龄与空间分布,构建了一幅银河系早期演化的壮丽画卷。他们发现,“盘古”时期恒星的分布呈现出清晰的盘状结构,且其恒星质量远超同期银晕,成为当时银河系的主导力量。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古银盘的强大生命力,也暗示了银河系早期环境的相对宁静,与理论预测的动荡不安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还揭示了古银盘恒星形成与结构演化的秘密。在“盘古”形成后的漫长岁月里,恒星质量持续增长,直至80亿年前达到顶峰,随后逐渐停止。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银河系的今日面貌,也为我们理解星系成长机制提供了宝贵线索。研究还发现古银盘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变化,这可能与恒星形成过程中的气体冷却与加热机制密切相关。
此次发现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深化了我们对银河系历史的认识,更为检验星系形成理论提供了实证基础。在巡天大数据时代的浪潮中,科学家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揭开银河系的神秘面纱,逐步还原其波澜壮阔的演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