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假期的欢声笑语中,一场由“AI雷军”引发的网络风波悄然兴起。社交媒体上,一系列以小米创始人雷军声音为基础的恶搞视频迅速走红,不仅吐槽了假期的短暂与交通拥堵,更以游戏NPC的形象出现,言辞激烈,引发广泛争议。网友们戏称,“国庆假期7天,被‘雷军’骂了8天”。
这些AI配音的视频以其高度逼真的效果,让不少网友信以为真,甚至有人到雷军的微博下留言询问。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骂名”,雷军以三个愤怒的表情迅速回应,表达了对此类行为的无奈与不满。随后,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也出面澄清,并透露已将此事交由法务部门处理。
此次“AI雷军”事件并非孤例,此前已有多次AI声音滥用和侵权的案例发生。今年年初,巴西配音演员发起的抵制运动,以及国内“AI孙燕姿”等歌手演唱视频的篡改,都引发了公众对AI声音技术的关注与讨论。北京互联网法院在今年4月审理的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更是为这一领域的法律界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案中,配音师殷某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某配音APP出售牟利。法院认定,利用AI合成的声音若能使公众关联到特定自然人,即具有可识别性,从而构成侵权。这一判决为声音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也促使业界加强对AI声音技术的监管。
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雨辉指出,“雷军AI声音热传现象”是典型的深度伪造行为,不仅侵犯了雷军的个人权益,还可能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他呼吁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商的监管,确保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音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侵权问题也不容忽视。吴雨辉教授提醒,AI声音技术的使用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的声音权益,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