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斯坦福大学携手Elsevier学术出版集团,联合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的第七版,这一更新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还引发了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发布祝贺信和喜报,各类公众号也纷纷报道,探讨这份榜单的意义与影响。
那么,这份备受瞩目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它又有哪些独特的评价标准?其背后的故事和影响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该榜单依托Scopus数据库的庞大引用数据,通过精细的系统分析,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筛选出前2%的佼佼者。这一筛选过程不仅考虑了科学家的总引用量(包括自引和他引的明确区分),还引入了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单独作者及第一作者文章引用数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包含六个关键因素的评分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全面而客观地评估科学家的“终身影响力”与“年度影响力”,覆盖了22个主要领域及174个子领域,为科学家的科研表现提供了权威的衡量标尺。
具体来看,评价指标中,被引数直观反映了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受认可程度;H指数则巧妙结合了学术产出数量与质量;HM因子则进一步考虑了合著论文中的贡献分配,使评价更为精准;单独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引用数则凸显了科学家在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个人贡献。此外,榜单还新增了对撤稿量的考量,进一步提升了榜单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Scopus数据库虽以文献量庞大著称,但其文献质量却难以与Web of Science等精选数据库相提并论。此外,榜单的评价标准虽全面,但主要集中在学术期刊论文的量化评价上,对于学术专著、专利等质的评价则有所欠缺。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真正全面、客观的科学家评价体系,是否应该涵盖更多元的维度与指标?
尽管如此,“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发布仍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不仅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相互学习的平台,更为学术界树立了一个可量化的标杆,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当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这份榜单,认识到它并非评价科学家优劣的唯一标准,每位科研工作者在各自领域的辛勤耕耘与卓越贡献,都值得我们尊重与铭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广大科研工作者查询榜单信息,PASE爬山虎学术交流平台已推出快速榜单检索工具,欢迎各位学者前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