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背后藏着的大秘密,你真的了解吗?"

   时间:2024-09-30 20:44 来源:天脉网作者:钟景轩

在中国科学界,一个核心议题正日益成为焦点——如何培育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并助力青年科学家崭露头角,同时解决困扰他们的“35岁焦虑”。这一议题在近日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及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上得到了深入探讨。

论坛现场图片

论坛开幕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表了题为《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的演讲,深刻剖析了当前科研生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科学家群体可细分为优秀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战略科学家三类,而中国对战略科学家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他也坦诚地指出了科研环境中存在的“35岁焦虑”、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韩启德强调,为破解“35岁焦虑”,应优化科研评价体制,确保青年科学家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占据一定比例,并减少其非科研负担。他还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拍摄反映青年科学家困境的电影,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提议不仅体现了对青年科学家情感关怀的重视,也展现了通过文化手段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论坛上,多位科学大家围绕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关键障碍展开了热烈讨论。潘建伟教授指出,部分年轻科学家在获得经费后易分散精力,而年长科学家则需更加开放心态,勇于让贤。施一公教授则强调,青年科学家在科研经费获取、评价体系与学术方向之间常感矛盾,呼吁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科学家追随内心热情进行探索。

此外,论坛还聚焦了科学探索奖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奖项。该奖项由杨振宁等14位顶尖科学家与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旨在激励青年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自2018年设立以来,科学探索奖已成为中国科学界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获奖者不仅获得丰厚奖金支持,更在科研道路上获得了宝贵的信心与动力。

科学探索奖的成功经验在于其评审机制的公正与科学。施一公教授分享了他在NIH评审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强调同行评议应基于纯粹的科学精神进行,避免非科学因素的干扰。潘建伟教授也指出,评审过程应给予被评审人充分的申诉机会,确保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对于未来,本文作者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应继续坚持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让更多优秀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其次,应坚持长期主义精神,确保科学奖项和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最后,除了物质奖励外,还应注重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和土壤,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合影

总之,通过本次论坛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中国科学界对于如何培育战略科学家、助力青年科学家成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未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