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出海新秘诀?竟藏在“中国制造”里!

   时间:2024-08-28 14:18 来源:天脉网作者:唐云泽

近年来,一款名为《黑神话:悟空》(简称《黑神话》)的国产游戏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不仅吸引了主流媒体的目光,也在街头巷尾引发了广泛讨论,甚至让那些平时与游戏世界保持距离的人群也开始关注这款游戏。其平台的惊人数据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瞩目的是它在文化输出方面的成功,许多外国玩家被其卓越的美术设计深深吸引,中式美学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

游戏科学在制作《黑神话》时,对角色设计的探索可谓不遗余力。由于游戏背景设定在取经后的乱世,传统的中国宫廷色彩难以直接应用,因此团队将审美的重心转移到了盔甲、兵器以及充满废土风格的衣料设计上。尽管没有华丽的宫廷色彩,但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匠心,例如某个狼头杂兵的半边袍服,巧妙借鉴了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青黄配色,即便残破不堪,也能让人一眼识别,这体现了制作团队在表现力上的极致追求。

据天脉网了解,《黑神话》的成功再次证明,中国制造是中国文化的坚强后盾。空谈文化理念难以实现有效传播,只有当“Made in China”的产品质量过硬,中国文化才能在国际上赢得尊重。文化和艺术,虽看似无形,实则蕴含深厚的实体价值。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文字、书法、戏曲、风俗等多个方面,更深层次地,还包括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以及儒释道融合的宗教体系。这些文化精髓虽难以具体形态展现,但历史上传播最广的却是中国的有形造物。

非洲之角的居民或许难以理解《论语》的深奥,却能轻易欣赏到白瓷的美丽;拜占庭的贵族即使不愿接纳道教的宇宙观,也难以拒绝苏州丝缎的魅力。这一现象可以通过信息论中的香农-韦佛传播模型来解释:信息需要编码和解码,而审美则是跨越语言障碍的共通体验。造物之美无需编码解码,它是中国文化最直接、最动人的展现。十九世纪以前,欧洲为何对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充满向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造物的精美绝伦,这样的造物背后,必然是一个智慧、高尚、值得向往的民族。

如今,国产游戏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根据《2023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5%;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高达163.66亿美元,其中最大的海外市场分别是美国和日本,两者合计占比超过一半。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让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引发热议的也是一款游戏——2022年初,《原神》通过一段京剧唱腔的《神女劈观》唱段,生动讲述了神女坎坷而重获人间情谊的故事,展示了强烈的文化自信。

如果说古代的文化传播依赖于景德镇的瓷器和各地的织造中心,那么今天的《黑神话》则依靠的是游戏制作公司及其上游的美术、音乐、建筑设计等领域的青年才俊。昔日的中国匠人通过严选陶土、细调釉料、精湛绘彩,让世人仅通过瓷具上的图案就能遐想联翩;而今的中国匠人,如《黑神话》的开发者,没有简单地堆砌中式元素,而是巧妙地平衡了游戏性和艺术性,让作品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吸引力,将玩家深深沉浸在一个神秘的东方异世界。

文化与艺术从来不是抽象的,它们是实践、劳动和经济行为的结晶。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许多今天被视为文化符号的事物,其最初属性其实是商品。比如青白瓷,它就是景德镇为西亚市场专门定制的产品,无论是色彩还是图案,都体现了市场需求。因此,尽管青白瓷与主流瓷窑产品不同,承载着阿拉伯世界的审美,但它却在海外热销,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片。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常常将被视为本体的事物当作载体,因此“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时有发生。

文化造物首先是商品,是赚取贸易顺差的工具,因为只有作为商品的载体强大了,文化的本体才能在资源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这是自十五世纪以来不变的法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然而,人们往往容易形成本体高于载体的观念,这导致许多即便达到艺术高度的游戏,也难以被主流视为艺术品。但当下中国文化发展最需要的正是那个“器”、那个“用”,《黑神话》的横空出世正是这一需求的体现。这款游戏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世俗与神怪的界限,让数百万人惊叹于游戏的现状,并再次验证了中国文化鼎盛时期的良性循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