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ama3.1遇冷?业内人士:开源模型,成本反更高!

   时间:2024-08-28 00:57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瑾瑜

在当今科技领域,大模型的开源与闭源之争日益激烈,这一话题吸引了众多关注。特别是meta的开源大模型Llama 3在市场上遇冷,进一步凸显了这一争议的核心问题。据外媒报道,Llama 3在亚马逊的AWS上并未获得广泛关注,企业客户更倾向于使用Anthropic的闭源大模型Claude。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企业客户的选择偏好,也揭示了大模型商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

微软内部人士透露,Llama并非微软的首选销售模型,他们更倾向于将其推荐给具备数据专业知识的公司,如内部设有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的企业。这表明,尽管开源模型在理论上具有广泛的可访问性和灵活性,但在实际商业应用中,其效果和市场接受度仍有待提升。据天脉网了解,meta目前正面临挑战,或将促使他们自建AI产品的销售团队,以更直接地满足企业需求。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百度智能云AI与大模型平台总经理忻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入解析了开源与闭源之争的底层逻辑、商业策略,以及对未来市场的预判。忻舟指出,大模型的开源与传统软件的开源有着本质的区别。开源模型并未开放影响模型效果的关键信息,如训练源代码、预训练和精调数据,因此无法像开源软件那样,通过社区开发者的参与来提升效果和性能。这意味着,基座模型的训练只能掌握在厂商自己手中,限制了开源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谈及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成本问题时,忻舟表示,尽管开源模型免费,给人一种低成本的印象,但实际上,企业在应用大模型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模型本身,而是涵盖“技术+服务”的完整解决方案。在业务实际落地时,开源模型若想达到与闭源模型相同的效果,需要后续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综合成本反而更高。这一观点揭示了开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考量。

忻舟进一步分析了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分别适用的场景。他认为,开源模型更适合用于学术研究,但在需要对外提供服务的大型商业项目中,闭源模型仍然是主角。这一观点强调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选择合适模型的重要性。

在大模型市场中,各家模型厂商的角色和商业模式各不相同。忻舟指出,云厂商主要通过卖算力资源来盈利,而既是云厂商又是模型厂商的企业,则希望通过模型的调用带动业务上云。对于创业的模型厂商来说,他们面临着大模型领域快速变化的挑战,需要专注于特定行业、做toB的私有化项目或转型做toC产品。

忻舟还提到,一些厂商尝试同时走开源和闭源两条路,希望通过开源模型吸引用户做大生态,而闭源模型则专门负责商业化。然而,实际情况是,在公有云上,闭源模型的调用量远高于开源模型,说明开源模型并未有效吸引用户做大生态。这一观察揭示了开源与闭源策略在实际市场中的效果差异。

百度之所以一直没有推出开源模型,忻舟解释说,是因为在公有云上,调用量大的都是商业闭源模型,开源模型对公有云并没有太多影响。而在私有化市场中,随着客户对大模型认知的提升,开源闭源逐渐不再成为关键因素。企业在选择模型时,更看重的是效果、性能、安全和价格。

针对企业在选择模型时的考量,百度云推出了“千帆大模型一体机”,尝试一种新的软硬一体的商业模式。这一产品提供了软硬件适配的一体化平台,内置了文心大模型和业界主流的开源大模型,以及场景应用样板间。通过端到端的性能优化,千帆大模型一体机能够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快速使用大模型进行业务验证和部署。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