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共探人才奥秘!这场盛会你怎能错过?

   时间:2024-08-26 22:52 来源:天脉网作者:顾雨柔

在此次峰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诺奖得主、国际组织负责人及知名企业家等“最强大脑”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为北京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据天脉网了解,这些讨论聚焦于如何将教育改革的成果转化为科技发展的持续动力,以及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

科学探索的道路往往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孕育了伟大的发现。巴里·马歇尔,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在峰会上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他幽默地回忆起自己早年的研究成果曾被权威专家轻视,甚至投稿被拒的经历。然而,正是这份坚持和对科学的热爱,让他最终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为胃炎和胃溃疡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王中林则在演讲中鼓励科技工作者与创业者要勇于创造未来,而不是仅仅预测未来。他研发的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为医疗健康、环保等多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展现了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教育在科技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程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无边界学习”的重要性。他鼓励学校教育应超越专业界限,教会学生如何在不同领域间快速转换和适应,这种“无边界学习”的文化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湘泉指出,除了基本的“硬技能”外,自信、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软技能”也是教育体系需要着重培养的人才素质。这些“软技能”在顶尖科学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是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的重要支撑。

最后,多位院士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利用科技人才提出了建议。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强调,要发挥大师级科学家的引领作用,同时给予年轻科学家足够的机会和支持。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丹尼斯·西蒙则建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