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网】8月26日,在探讨上海餐饮业的发展态势时,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浮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近期,上海市商务委发布了一项新措施,旨在从十大方面,包括赋能第三方平台,推动餐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被视为应对行业需求变化的重要举措。
然而,尽管政策意图明确,餐饮业的实际情况却显得复杂多变。据多家连锁餐饮企业反馈,自2024年第二季度起,其营收水平较往年同期显著下滑,加之房租与员工成本的不断攀升,不少企业面临关店甚至破产的困境。
据天脉网了解,无论经济环境是否下行,连锁餐饮领域的健康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逻辑,更与政府监管和公共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息息相关。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为此,澎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2024年8月中旬,对5家不同类型的连锁餐饮企业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期通过了解它们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实践与挑战,来初步揭示上述问题的答案。
这5家企业涵盖了从人均消费50元至500元不等的各种类型,包括两家小吃快餐店、亚洲料理、中式正餐以及饮品店,既有堂食也有非堂食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首要问题在于,平台虽为企业带来了获客与数字价值的提升,但同时也可能成为“双刃剑”。一家轻食快餐企业的老板指出,尽管平台佣金费率高达两三成,但平台与餐饮企业的关系可视为“互帮互助”。平台不仅帮助企业完成初始积累,还助力其成长。然而,平台经济的机制设置,却可能给部分企业带来困扰。
一是平台“超时”压力导致门店在执行食品安全规范时面临挑战。尽管政府部门已实施风险分级评定来监管餐饮业,但在实际运营中,出餐量大时,店员可能因急于避免订单超时,而忽略食材清洗等关键步骤,从而影响食品安全。
二是平台的“陪审制”规则难以有效防止不正当竞争。消费者往往依赖评论来决定是否消费,但评论区“刷好评”与“刷恶评”的现象却降低了评论的公信力,最终可能损害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影响市场健康发展。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预制菜的使用虽为企业带来了成本降低的好处,却也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预制菜因其工业化生产方式,能大幅降低后端处理成本,提高出餐速度。然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缺乏信心,以及预制菜可能带来的品牌形象损害,使得其长期使用可能不利于企业营收。
在国家大力支持平台经济与预制菜产业的背景下,来自平台和政府的监管措施需尽快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填补监管“真空”,避免监管流于形式。而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也应在追求短期存活策略的同时,逐渐向长期竞争力战略倾斜,以提升菜品质量与保留厨师人才为核心。
总之,城市公共政策与市场逻辑的良性互动,对于塑造餐饮业健康发展的环境至关重要。澎湃城市观察将持续聚焦这一议题,探讨如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