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过半之际,云巨头们的大模型技术战与价格战愈演愈烈,其中阿里云率先实现了突破。
8月20日的报道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第二季度(对应阿里巴巴2025财年Q1),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6%,达到265.49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同比增长155%,达到23.37亿元。这一成绩标志着阿里云在近八财季中取得了最大幅度的增长,本财季EBITA利润接近2023整个财年的两倍,成为阿里集团增长最为亮眼的板块。
据ITBEAR了解,阿里云此番增长背后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公共云业务的两位数增长以及AI相关产品的三位数收入增长。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电话会议上指出,当前阿里云一半以上的营收增速都得益于AI产品,并且AI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大部分算力上架后即开始满负荷产生收入。
与全球云巨头微软、谷歌相比,阿里云的AI投资虽然巨大,但其对利润的拉动效果更为显著。自8月15日阿里巴巴财报发布后,其美股股价多次上涨,截至8月19日收盘价为83.91美元/股,相比8月14日的79.41美元/股,实现了约6%的涨幅,这离不开阿里云增长带来的积极影响。
那么,阿里云是如何在“百模大战”的500天里,通过AI完成新一轮转型的呢?这背后的产业逻辑和趋势又是什么呢?
与微软和亚马逊不同,阿里云在推动AI拉动公有云增长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既要自家大模型稳固市场,又要赚取大模型产业的基础设施服务费用。阿里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自研大模型和AI基础设施服务两手抓的策略。
一方面,阿里云CTO周靖人在2023年10月发布了千亿级参数大模型通义千问2.0,2024年5月又推出了性能上全面赶超GPT-4 Turbo的通义千问2.5。另一方面,阿里云提出的“模型即服务(MaaS)”理念尤为突出,推动其从底层算力到上层模型的全栈服务发展。
在过去一年多里,周靖人带领团队对底层算力、AI平台以及模型服务进行了全面升级,进一步巩固了阿里云在云服务市场的地位,为其在大模型产业的获客奠定了基础。
阿里云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其四大核心策略:开源、降价、开放“模型商店”和差异化投资。通过开源大模型和降价策略,阿里云吸引了大量企业和开发者的关注和使用。同时,阿里云还以最快的速度将第三方大模型上架到其平台上,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体验到最新的大模型。
此外,阿里云还通过投资大模型独角兽来获取算力服务收入,进一步拉动了其云业务的增长。这种“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战略使得阿里云在AI转型中取得了显著的优势。
然而,阿里云在AI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尽管AI相关产品的收入增长迅速,但其商业化程度仍有待提升。其次,全球大模型人才竞赛加剧,阿里云需要稳固并壮大其人才队伍。最后,从全球视野来看,阿里云需要突破规模瓶颈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近500天的时间里,阿里云围绕AI进行了深度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阿里云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持续的商业化发展和规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