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看到后会说,这锅我不背,哪个考古的确定这是陈圆圆的墓了?
要弄清楚这件事,还要从1983年说起。当时的贵州转发了国家要求各地编写《中国历代名人名胜录》的通知,要求搜集当地的名人奇闻轶事。工作部署下来,自然就有搞宣传的专家去了岑巩县马家寨做了调查,希望能够找到传说中陈圆圆的墓地。
前往马家寨走访的专家很快就有了收获,找到了一块刻有雍正六年的石碑,经过一系列论证释疑之后,专家认为这就是“陈圆圆的墓碑”,并且还听到一个忠臣救主的故事。
说是吴三桂的军师马宝(这一点就不对,马宝是独立率军作战、吴三桂亲封的大将军,爵位国公,怎么会是军师)当年从衡阳,秘密将陈圆圆和吴三桂、陈圆圆的儿子吴启华(没有史料记载陈圆圆有儿子)送到了马家寨附近隐居。吴家人为了纪念马宝的大恩大德,才将居住地取名为马家寨,让子孙后代永不忘记马宝的恩德。而全寨人实际上都姓吴,并没有一个姓马的。
“陈圆圆的墓碑”,此前一直被埋于土中,在专家调查之后,有关部门将碑挖了出来,竖立在了“陈圆圆墓”前。在专家们还在为马家寨墓是不是陈圆圆的真墓之时,盗墓贼已经捷足先登了。在上世纪80年代末,陈圆圆的墓已经被盗挖一空。据亲历者说,当时墓中仅剩下了一具女性骨架和36颗排列均匀的牙齿。
就剩一副尸骸了,就是让考古专家们去考古,也是“计无施”呀,还能让考古专家们说些什么呢?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尸骸具有36颗排列均匀的牙齿,而在马家寨的传说中有陈圆圆死于耄耋之年的说法,即八九十岁的年纪。这……只能假设陈圆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了。
在传说中,还提到马宝死于“上寿”之年,这似乎跟正史完全不同。
《清史稿》记载,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于湖南衡阳称帝,当年病死于长沙。马宝等人拥立吴三桂之孙、吴应熊之子吴世璠为帝,并退守贵阳。吴世璠年龄很小,即使是宫斗,也是陈圆圆、吴启华更占优势,更何况还有能征惯战的马宝支持。所以,如果陈圆圆随军,没必要隐居山中呀,跟随吴世璠就行了。但在传说中,却是跟随了马宝,直接从衡阳跑出来隐居,有点不可思议。
到了康熙二十年秋七月,清“都统希福、提督桑峨击马宝於乌木山,大败之。马宝降,械送京师诛之。”马宝战败投降清军了,之后被送往北京处决。此时的吴世璠在云南,《清史稿》记载,“十月二十八日入云南城,吴世璠自杀,传首,吴三桂析骸,示中外,诛伪相方光琛,馀党降,云南平。”。
吴世璠在之时,马宝没必要送走陈圆圆,否则,他跟吴世璠之间必然会出现嫌隙。除非陈圆圆水性杨花,跟着吴三桂的时候,又私通马宝。而在云南城破之时,马宝早于三个月之前已经被诛了,哪还有机会去护送陈圆圆。
根据当时的一些名人笔记来看,吴世璠自杀身亡之时,吴氏家眷多数已经在云南的王府之内自杀身亡了。当然,不排除会有人逃出,但跟马宝肯定没多大关系了。
由此看来,考古专家们沉默不语,很正常,因为根本就只是一个传闻罢了。
从1983年开始,经过了一二十年,直到2005年之后,才又开始有人提及此事。而贵州岑巩县马家寨也暨此增加了一个文化旅游的宣传点,大力发展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呀,毕竟让一方百姓受益了。
但是,个别的大砖们却以学术声誉为背书,去掉了“传说”二字,拿一些并不可靠的证据,却非常肯定的说这就是陈圆圆的真墓,这就是另外一个性质了。如果中国的文化遗产都以这种方式来认定,岂不成了笑话。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牺牲了一个民族的魂魄和精神,值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