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2025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24-08-25 18:58 来源:柳栖士作者:顾青青

一、现代文阅读 (34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对“戏剧性”这一概念,历来众说纷纭。

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所谓“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指的就是戏剧这种存在方式上的差别。不过,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只供阅读而不能演出的戏剧作品与只能演出而无文学性可言的戏剧作品,都是跛足的艺术。

这样一来,我们在理解戏剧性这一概念时,首先就要分清它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举例来说,针对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对中国古典名剧《西厢记》的评论,清代戏剧家李渔指出:“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李渔说,如果金圣叹能克服这一局限,全面评价《西厢记》,就会“别出一番诠解”,显然,不论是从事戏剧创作,还是从事戏剧评论,都要既重戏剧的文学性,又重戏剧的舞台性。那么,对戏剧性的认识与把握,也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眼,将“文人把玩”与“优人搬弄”统一起来而探其幽微、得其“三昧”。人们经常用“双刃剑”比喻一个事物同时具有利弊两端,这个比喻是蹩脚的——剑之两面有刃,用起来岂不更好?因此,如果用“双刃剑”比喻戏剧性,就十分贴切——一刃是从文学构成上讲的,一刃是从舞台呈现上讲的,合之双美,便是完整的戏剧性。今将两者的大体区别列表表示如下:

必须强调的是,这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当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被“立”在舞台上时,这两者就完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了。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为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基础、灵感的源泉与行为的动力;后者则赋予了前者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也可以说,后者为观众进入前者深邃的宅院提供了一把开门的钥匙,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便是戏剧性的最佳状态。

诚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偏重一端者总是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只讲文学性不承认舞台性的倾向。譬如,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当表现主义戏剧以“先锋”“革命”的姿态显示出追求舞台性的明显倾向时,其反对者就以强调戏剧的文学性来与之抗衡,宣扬只有“供阅读的戏剧”在艺术上才是完善的。当时在英国留学的朱光潜也认为“独自阅读剧本优于看舞台演出的剧……许多悲剧的伟大杰作读起来比表演出来更好”。另一种与此恰恰相反的倾向,则是极力排斥戏剧艺术的文学性。在整个20世纪,此一倾向的势力大大超过“否定剧场”一派,从“导演专制”倡导者戈登·克雷(1872——1966)到“残酷戏剧”的首创者安托南·阿尔托(1896-1948)与“质朴戏剧”的鼓吹者耶日·格洛托夫斯基(1933——),都以不同的戏剧观念与戏剧实践拒斥戏剧的文学性。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戏剧性”包含了戏剧的“文学性”和“剧场性”,“戏剧性”的体验有不同的美感层次。所以,我们讨论“戏剧性”问题,首先要确定在哪个范畴中来探讨“戏剧性”。是在“文学文本”范畴内,还是在“舞台演出”范畴内,这一界定是讨论的前提。分析的对象和角度不同,对戏剧性的理解就会不同。如果把戏剧的文本和演出(也称“案头”和“场上”)看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话,戏剧性和文本的情境、悬念、冲突的设置,场面的构思处理,外部形式的呈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戏剧性”可以理解为戏剧艺术的一切本质特征在作品中的整体性表现。“戏剧性”不仅在于直观展现行动的过程中,也在于人物产生这个行动的内心过程;不仅在于直观表现某一事件的过程,也在于某一事件对剧中人物内心的影响,这就是心理的因素。此外,“戏剧性”还必须植根于戏剧的情境,也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包含在谈话的人的相互给予对方的痛切相关的影响中”,河竹登志夫所说的“同人和他者的潜在对立关系”,贝克所说的“能产生感情反应的”,阿契尔所说的“能让普通观众感兴趣的”,这些表述都表明了戏剧性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情境,它与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戏剧作为一种“在场呈现”的艺术,它的“戏剧性”恰好存在于“情境”——“心理”——“动作”三者的辩证关系之中,脱离了虚构情境的心理和动作是生活本身,离开人的心理和动作的虚构情境也是没有意义的。“情境”“心理”“动作”在戏剧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戏剧性的形成都有其各自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割裂地来看,容易导致对“戏剧性”理解的片面和不完整。“戏剧性”的出现和“情境”“心理”“动作”这三个戏剧“在场呈现”中的本质性特征都有关系,是这三种本质性特征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体现。

(摘编自顾春芳《戏剧学导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学性或者舞台性的缺失都会使得戏剧作品存在缺陷,要么经不起读,要么经不起演,从而成为“跛足的艺术”。

B. 材料一认为,用“双刃剑”来比喻一个事物利弊兼具是不够准确的,但可以非常贴切地比喻戏剧性所具有的两个方面。

C. 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可见戏剧性与文本和演出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D. 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赋予了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对文学构成具有灵魂性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渔认为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价并不准确,如果金圣叹对戏剧的舞台性更加重视和了解,可能会更好地评价《西厢记》。

B. 材料一中的“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中的“案头”和“场上”,与材料二中的“案头”和“场上”所指不相同。

C. 较之于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更看重人的表演,更受空间性的制约,因此剧作家的创造作用微乎其微。

D. 材料二中别林斯基、河竹登志夫、贝克、阿契尔等人的观点都表明了情境对戏剧性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 根据材料二中戏剧在场呈现与戏剧性存在的观点,下列对戏剧性的出现和戏剧的本质特征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3分)

4. 对“戏剧性”这一概念,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认识与把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

5. 尤·伊·艾亨瓦尔德认为只有把剧本放在书桌上,一人阅读,远避五光十色的喧嚣的剧场,作者与读者的“两个灵魂才能在静穆、隐秘之中达到理想的融合”:格洛托夫斯基则认为“在戏剧艺术的演变中,剧本是最后加上去的一个成分”。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半支蜡烛

谢志强

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截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于是,我想开门看看。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问:“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 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

①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我赶上前,②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般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固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③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④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荧屏又出现一个彩色的世界。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选自《中国最好看的微型小说》)

6.下列对划线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火苗”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温暖、抚慰与希望。

B.②句将蜡烛与打火机的火苗点燃的瞬间比作恋人的吻,既是表明看见光亮瞬间人们的喜悦,也表明人心在此刻的接近。

C.③句提到的“光属于众人”是因为蜡烛并不属于“我”,它属于房间里以前的旅客,因为“我”人性的温暖,才愿意分享给众人亮光。

D.④句影射社会现实,道出城市中丝毫不存在人情的状况,反衬了蜡烛光中照映出的真情可贵。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与《百年孤独》采用全知视角不同,本文采用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叙述旅途中的一段经历,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群关系的冷淡隔膜。

B. 开头反复渲染“陌生”的感触,从侧面反映出城市之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很冷漠,与结尾首尾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C. 标题“半支蜡烛”是构成情节的线索,使情节集中,紧凑;同时作者也借此来审视人性的变化,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D. 结尾处“砰砰”的声响和“我也关上了房门”的动作,表现了“我”对众人的不满情绪与自己内心的失落感

8. 全文以蜡烛折射出在寻光过程中人们哪些微妙的心理? 你由此获得哪些启示? 请联系

9.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略萨认为小说是“真实的谎言”。请分析本文是如何达到“真实”效果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湛闻之先父曰:吾先君与刘正舆、傅颖根,皆王氏之謂也,并少游外家。舅始周(姓王),始周从凡正宗、辅嗣皆好集文籍,先并得仲宣(王粲)家书,几将万卷,傅氏亦世为学门。三君总角竞录奇书,及长,遭永嘉之乱,与颖根同避难南行,车重各称力,并有所载,而寇虏弥盛,前途尚远。张谓傅曰:“今将不能尽全所载且共料简世所希有者各各保录令无遗弃。”颖根于是唯费其祖玄、父成《子集》。先君所录书中,有《列子》八篇。及至江南,仅有存者,《列子》唯余《杨朱》《说符》《目录》三卷。比乱,正舆为扬州刺史,先来过江,复在其家得四卷。寻从辅嗣女婿赵季子家得六卷,参校有无,始得全备。

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党与梦化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属辞引吴,特与庄子相似。《庄子》《慎到》《韩非》《尸子》《淮南子》《玄示》《皆归》多称其言,遂注之云尔。

(节选自张湛《列子序》)

刘向吉称博极群书,然其录《列子》,独回郑穆公时人,穆公在孔子前几百岁,《列子》书言郑国,皆云子产、邓析①,不知向何以言之如此?

《史记》:郑儒公二十四年,楚悼王四年国郑,郑杀其相驷子阳。子阳正与列子同时,是岁,周安王四年,秦惠公、韩烈侯、赵武侯二年,魏文侯二十七年,燕璧公五年,齐康公七年,宋悼公六年,鲁穆公十年,不知向言鲁穆公时送误为郑耶? 不然,何乖错至如是? 其后张湛徒知怪《列子》书言穆公后事,亦不能推知其时,然其书亦多遗增宰,非其实。

要之,庄周为放依其辞,其称夏棘,狙公、纪消子、季成等,皆出《列子》,不可尽纪,虽不概于孔子道,然其虚泊寥阔,居乱世,远于利,祸不得逮乎身,而其心不穷。《易》之“遁世无闷”者,其近是欤?余故取焉。

其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为作,好文者可废耶? 其《杨朱》《力命》疑其杨子书,其言魏牟、孔穿皆出列子后,不可信。然观其辞,亦足通知古之多异术也。读焉者慎取之而已矣。

(节选自柳宗元《辩列子》)

①子产、邓析,约与孔子同时。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将不能A尽全所载B且共料简C 世所希有者D各E各保录F令无G 遗弃。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赍,文中指“带,携带”,与《谏逐客书》中的“籍寇兵而赍盗粮的“赍”词义不同。

B. 寻,文中指“不久”,与《陈情表》中的“寻蒙国恩”的“寻”词义相同。

C. 之,文中指“到,往”,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用法不同。

D. 类,文中指“类似,相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永嘉之乱时,傅颖根一行人避难南行,他们根据各自能力,用车装载书籍以图保存,但寇贼越来越多且前路遥远,不得不对所载之书有所放弃。

B.《列子》中提到,顺应天性那么去哪里都会舒适,即使在水火中也能安然处之,虽不能明察但可以忘怀一切。

C.《列子》阐明的内容往往与佛经相互参证,与老庄也有相似之处,其遣词造句、引述类比这些语言表达技巧与《庄子》尤其相似。

D. 刘向在录叙《列子》时,认为列子是郑穆公时期的人。柳宗元根据《史记》,推断列子是鲁穆公十年的人,刘向编录时可能是把鲁郑两国混淆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4分)

(2)然其书亦多遭增窜,非其实。(4分)

14. 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读书研学的启示?(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其一)

(明) 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①听跻攀③。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①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②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③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诸门生一路远送,穿行于乱山之间高低不平的小路,深情厚谊令诗人心中不安。

B. 大风吹起诗人的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渲染诗人谪居边地、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C. 诗人勉励学生要用心做学问,改正愚顽之性,最后两句诗饱含着谆谆教导之情。

D. 前两联是对龙里道中当下分别的描写,后两联是对分别后生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意绵长。

16. 面对分别,希望“鸿雁长飞”“鱼传尺素”,即勤通书信,本是人之常情,“相思不作勤书礼”一句反弹琵琶,颇有新意。请结合该句谈谈展现出怎样的诗人形象。(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 , ”。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用“ , ”两句描写了社日的情境,表现了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的忧愤之情。

(3) 木叶,即落叶、落木,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落木”“落叶”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 A ,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散落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等。据统计,目前我国15 个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和非遗保护体系。依托这些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创造了世界上独有的文明奇迹。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轰轰烈烈,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B 的旅游圣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①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②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③具有深厚底蕴、充满地城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④景德镇陶瓷、游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⑤中国乡村文化正在胸有成竹地走向了世界,⑥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雨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2分)

A B

19. 文中第三段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未来的文盲,就是不懂编程的人。”近几年,不少家长让孩子闯进少儿编程赛道。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编程、AI、机器人等科创教育概念出现, ① ,成为继“奥数热”后学生课外培训课程表里的又一新事物。

诚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② ,随着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和教育资源的丰富,编程对孩子来说不再遥不可及,逐渐成为他们探索信息世界的重要渠道。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品质,是少儿编程培训的初衷所在。然而,面对培训机构“赢在起跑线上”“升学获得加分项”等宣传语的狂轰滥炸,家长的选择到底是顺应孩子天赋兴趣,还是重蹈“奥数”覆辙的功利竞赛?需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应当以兴趣培养之名,行拔苗助长之实。

“起跑线”的前移不能没有限度,人生的赛道又何止一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热爱绘画, ③ ;有的痴迷音乐,用旋律表达情感;还有的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奥秘。好的教育从不盲目跟风,而在于发掘孩子的兴趣点,实现教育方案的“私人订制”,如此方能让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自由探索,真正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21 日第2版)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私人订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B. 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C.“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D.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赵勤在《十八岁的沉重》一书最后一段写道:“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作为高三学子,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请结合你的高中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浙江省 A9协作体暑假返校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 D。 材料一“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为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基础、灵感的源泉与行为的动力;后者则赋予了前者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可知选项错误。

2. C。 “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更看重人的表演,更受空间性的制约,因此剧作家的创造作用微乎其微”错,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只能看出剧作家不是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的主要创造者,但不能确定“因此剧作家的创造作用微乎其微”。

3. B。 A. 标示的是多元交叉融合关系,不符合材料二中所述。C. 标示的是集中指向“戏剧性”关系,不符合材料二中所述。D. 标示的是“情境”范围内相互作用关系,不符合材料二中所述。

4. ①要明确探讨范畴,分清“戏剧性”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

②在戏剧的文本与演出的完整系统内理解“戏剧性”。③在戏剧的情境、事件的过程、人物心理和动作中认识和把握“戏剧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5.①尤·伊·艾亨瓦尔德的表述反映了只讲文学性不讲舞台性的倾向,②格洛托夫斯基则认为剧本在戏剧中处于最末,排斥戏剧艺术的文学性。③我认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偏重一端总是有失偏颇的,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结合才是完整的戏剧性。(第①②每点1分,第③点2分。)

6. B。 A项“夸张”错。C项曲解文意, “它属于房间里以前的旅客”错,文中并未说明蜡烛的归属。D. 城市中“丝毫不存在人情”错误。

7. D。 D项曲解文意, “表现了“我”对众人的不满情绪与自己内心的失落感”错,结合小说结尾,可以看出“我”关上门是因为电来了,大家都回到自己的房间,关门的动作开没有表现出“我”对众人的不满。

8. 心理:①现代城市人的内心对陌生人往往有防备和警戒之心。②当黑暗来临的时候,人们为了寻找光明能打破隔阂,消除戒备,走进彼此,相互帮助,扶持。

启示: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交流越来越少,彼此心灵上的隔膜越来越厚。拉近心灵的距离,需要每个人的努力。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截蜡烛,只要我们点燃它,照亮彼此陌生的面孔,内心也会变得温暖,亲切。(心理2分,启示2分)

9. ①采用第一人称, “我”作为一个普通旅客的视角叙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运用细节描写,符合社会现实情况,“找蜡烛”“点蜡烛”“分享亮光”等情节设计合情合理。

③心理描写真实,众人在断电前后的心理变化符合真实心理感受过程。

④故事发生背景真实可信,出差住旅馆突遇断电,描述中呈现时代特点,真实再现社会生活。(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10. BDF

11. C。 用法相同, 都是动词, 解释为“到, 去”。

12. B。 “虽不能明察但可以忘怀一切”错误,原文“忘怀则无幽不照”的意思是“忘怀一切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明察”。

13. (1)穷困与显达并不依靠才智,修身养性贵在于放任自然。 (“穷达” “假” “肆任”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1分)

(2)而且他的书中有很多增删篡改,并不真实。 (“窜”“其实”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14. ①收集资料时应多方参照比较,以至完备;

②读书时不应盲信权威,要有质疑和谨慎取用的精神;

③研学时可参照其他典籍进行思考,解决困惑。 (1点1分,2点3分,3点4分,如有其他合理表述,也可酌请给分。)

材料一:我曾听父亲说:我的父亲与刘正舆、傅颖根都是王氏的外甥,他们少年时期都在外祖父家游玩。我的外舅祖始周,以及始周的堂兄正宗、辅嗣都喜好收集书籍,他们先前都得到了王仲宣家的藏书,几乎有万卷之多。傅家也世代都是书香门第。这三位君子少年时期就竞相抄录奇书。等到他们长大成人,遗遇永嘉之乱,父亲便与傅颖根一同避难南行。他们根据各自的能力,用车装载书籍,都各有所得。然而,寇贼越来越多,前路还很遥远。张华对傅颖根说:“现在我们将不能保全所带的全部书籍,暂且共同挑选世间稀有的书籍,各自保存抄录,使它们不被遗弃。”于是傅颖根只带了他祖父傅玄和他父亲傅咸的著作。我祖父所录的书中包括《列子》八篇。等到他们到了江南,仅有存下来的书。 《列子》只剩下《杨朱》 《说符》 《目录》三卷。到了乱世的时候,刘正舆担任扬州刺史,他先前已经渡过长江,又在他家得到了四卷《列子》,不久又在辅嗣的女婿赵季子家得到了六卷。他们互相参照比较,看看有哪些是重复的,哪些是没有的,这样《列子》才终于完备了。

《列子》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是阐明万物都以虚无为宗,万品都以最终消亡为验:神思智慧因凝神寂静而常常保全,心念因执着于物而自我丧失:生存与做梦情感相同,大小事物并不局限于一个范围:穷困与显达并不依靠才智,修身养性贵在于放任自然:顺应天性那么去哪里都会舒适,即使在水火中也能安然处之:忘怀一切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明察。这就是《列子》的主旨。然而它所阐明的内容往往与佛经相互参证,大旨与老庄相同,遣词造句引述类比特别与《庄子》相似。《庄子》、《慎到》、《韩非子》、 《尸子》、 《淮南子》、 《玄示》、 《旨妇》等书中都多次引用《列子》的话,于是我便为《列子》作了注解。

材料二:刘向,自古以来就以博览群书著称,然而他在录叙《列子》的时候,竟说列子是郑穆公时期的人。穆公比孔子早几百年,而《列子》书中提到郑国,总是说子产、邓析等人,不知道刘向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

《史记》记载:郑繻公二十四年,楚悼王四年,楚国围攻郑国,郑国人杀死国相驷子阳。子阳和列子是同时期的人。这一年,是周安王三年,秦惠王、韩列侯、赵武侯二年,魏文侯二十七年,燕釐公五年,齐康公七年,宋悼公六年,鲁穆公十年。不知道刘向是不是在说鲁穆公时错说成了郑穆公? 要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错误? 刘向之后,张湛只对《列子》书中讲的是穆公之后的事有疑惑,也并不能推断出到底是什么时候。而且他的书中有很多增删篡改,并不真实。

总之,庄周为仿效这样的说辞,他说夏棘、狙公、纪濱子、季咸等人,都是出自于《列子》的,不可全信。 《列子》虽不归属于孔子之学说,但是它的思想清虚空远。在乱世之中,远避名利,灾祸近不得身,它的思想是没有终极的。 《易》中“逃避世俗而心无忧烦”的人,是与之相近的吧?这是我认为可取的。

《列子》的文风与《庄子》相近,但是更为质朴,少造作,喜好文章的人岂能不读? 其中《杨朱》 《力命》两篇,疑为杨子所作。文中有说道:魏牟、孔穿都是列子之后的人,是不可以信的。但是,查看它的文辞,也可以知道古代有很多异说了,读过的人谨慎取用为好。

15. B。 “渲染诗人谪居边地、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错,是渲染离别的伤感之情。

16. ①开阔豁达的胸襟。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虽然不舍分别,但诗人理智地告诫学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②重学善教的情怀。勉励学生要努力研究学问,期望学生能在科举中蟾宫折桂,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

17. (1)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 源远流长,纷至沓来。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 ②搭配不当,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③语序不当,应将“一批”调到“具有”的前面;⑤不合逻辑,应将“了”去掉。

(答出序号1分,改对一处给1分。三处序号答对且语病都改对,得满分6分。)

20. B。 文中“私人订制”表示特殊含义。A. 表示直接引用。B. 表示特殊含义。C. 表示强调。D. 表示特定称谓。

21. 通过反问,加强了肯定语气,强调人生的赛道不只是少儿编程这一条, “起跑线”的前移要有一定限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孩子的兴趣。

22. ①少儿编程培训班应运而生②需要重视编程教育③用色彩描绘世界(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 “人生如路”,路有平坦,也有坎坷;有上坡,也有下坡,有通畅的大道,也有狭窄的小路。 “荒凉”指的是人生的失意时刻,或是人生的困苦时刻,或是人生的逆境。 “繁华的风景”指美好的未来,成功的时候,圆梦的时刻。这句话表达了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最终走出一条繁华大道。本题的立意可以围绕人生道路、高中学习生活以及如何面对挑战等方面展开。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1. 破荒凉困境,寻一路繁花。

2. 经过人生荒凉,方抵内心繁华。

作文基准分建议44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