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演出现场北京曲艺家协会供图
北京8月1日电 (记者 应妮)由北京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承办的《永远的旋律: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31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
关学曾以锐利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崭新的观念与琴师吴长宝对“单琴大鼓”进行改革,不断充实完善唱腔曲调,让节奏错落鲜明,逐渐形成了一种“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唱结合”的新颖独特调式,并将改革加工后的琴书定名为“北京琴书”,从此成为北京重要的曲艺曲种,受到观众喜爱。
关学曾出身寒微,历经磨难,跟广大劳动群众有着广泛的接触,了解他们的疾苦、爱憎和审美要求。“只要团里需要我,工作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写,我就唱。”
31日晚的专场演出上,李金斗、李建华、种玉杰、王玉兰、许娣、洪宗义、王树才等在京艺术家以及来自济南的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姚忠贤、王萌为现场以及观看网络直播的观众朋友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曲艺节目。北京琴书、相声、梅花大鼓、山东琴书、单弦等曲艺形式轮番登场。纪念活动在歌颂北京新变化的北京琴书小段《小风车》中圆满结束。
在后学看来,关学曾厚积京味民风民情,以说唱新北京为永久追求,是北京文艺界的一面旗帜。关学曾“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精神,泽被后世。新近出版的《北京纪事》杂志与北京曲艺家协会联袂推出了纪念文章专题《百年回响:琴书泰斗的启示》,追念关学曾先生的精神遗产。
高级编剧、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张永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与关学曾共事过,感慨其“扎根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广博吸收,融化创新”。关笑曾在《我和我的父亲》中追忆“他对我非常严厉,规矩也多”。关学曾孙女、青年演员关晓彤撰文《爷爷留给我的》,回忆她眼中的爷爷关学曾,重温爷爷传递给她的艺德:“凡从艺就要尽力,无论演什么角色,都要做到‘极致’。”京味儿作家刘一达,也特别撰文回忆:“在荣誉和利益上,从来不争不抢;在艺术事业上,永远孜孜以求,坚守真善美。”
在学生崔维克的文字里,关学曾诲人不倦,“只要你愿意学北京琴书,我免费教,还管一顿炸酱面。”值得一提的是,崔维克还在7月30日按传统仪轨收五位新徒,成为关学曾先生的再传弟子。
北京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表示,这一段段关于关学曾先生的回忆,凝成了一段“德艺双馨”的回响,以启迪今人的道路。关学曾先生曾被授予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北京市德艺双馨楷模”称号,这是对关学曾先生艺术生涯的充分认可。先生以对老百姓的朴素感情,践行了人民艺术家的职责使命,也用北京琴书精微地雕塑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