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梅:南音抒我心 乡音萃精华

   时间:2022-07-12 11:50 来源:《中国新闻》报

【《中国新闻》报记者 张乐 报道】拍板相击,琵琶弦动,洞箫声起……福建南音名谱《百鸟归巢》近日在闽台艺术家南音音乐会上奏响。福建南音,又称“南管”“弦管”“郎君乐”,2009年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千年古乐进入现代,面临“时代之问”:古老艺术如何传播?传承人队伍如何壮大?福建省级南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素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南音自成章法,千百年来没有“听众”,只有参与者,需要慢下来体会其精华。过去43年里,她从马来西亚到中国,从台湾到福建,在中国各地和海外传播南音,其实是唱“乡音”给自己听。而理解了这一点,便能理解南音的“曲高和寡”,也能从中找寻其传播之道。

点击进入下一页

林素梅(受访者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从台湾到福建 “南音的根在泉州”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自汉代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最近,林素梅辅导的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观音山音乐学校的孩子们,正在排演角逐第五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的节目。近些年,培养下一代、传播南音,已成为林素梅的忙碌日常之一。“我就是个幕后打杂的人。”她接受《中国新闻》报采访时笑着说。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南音的演出、交流、教学活动受到影响,但林素梅与南音的缘分一直没有中断。她说,从自己与南音结缘超过40年的经历看,唱南音,其实就是唱乡音,每一个与南音有交集的瞬间,就是进行一场与自己的对话。

林素梅出生于马来西亚,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外公家里就是一个南音“排练厅兼交谊厅”,茶余饭后,长辈们吹拉弹唱,演奏南音,她也在跟唱中一点一点地学习。从10岁开始,她先后加入巴生永春公所南音组、巴生雪兰莪同安会馆南音组,在福建厦门和泉州、台湾,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师从张鸿墙、卓圣翔、张东亚等名师,研习南音唱腔和乐器。

1989年,林素梅赴台湾求学,在高雄师范大学就读时从数学系转至国文系,“只为南音”。她说:“毕竟,数学家很多,南音研究者少,而且需要加强与南音相关的文化底蕴和积累。”

2001年落籍台湾后,林素梅开始频繁往返于两岸参加南音交活流动。2006年,她定居厦门,“福建永春是祖籍地,泉州是南音发源地,在福建,南音有根,落叶归根,一切自然而然”。

如今,林素梅在闽南地区致力于南音的传承,足迹遍及厦漳泉许多城镇乡村的南音社团。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校课堂,她悉心传授南音的演唱演奏技法,期待南音后继有人。

点击进入下一页

林素梅(右二)2020年参与中宣部出版局“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之“福建民族音乐”采风项目中的南音演奏。(受访者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五个音抒思乡情 用音乐疗愈心灵

对于一些初次接触南音的听众来说,听南音有如听“天书”,这种古典雅乐不似流行音乐朗朗上口,也不像摇滚乐般张扬恣肆,如果不懂闽南话,唱词发音还会成为理解这种音乐的“拦路虎”。如何才能真正听懂南音?在林素梅看来,首先要弄懂南音的乐理。

她展示了组成南音的“乐队”:以五人制为例,正中间者手执打击乐器“拍板”,如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那般演奏,负责乐队的“指挥”。其左边分别是洞箫、二弦的演奏者,右边则为琵琶与三弦,琵琶演奏者保持唐代琵琶的横抱姿势。参与者合奏发出中国五声音调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还对应了五行,顺序为“土金木火水”。

林素梅认为,南音讲究“整体归一”,起调后,管弦共鸣,各乐器在骨干音的基础上丰富“血肉”,在看似简单的五个音中演奏出参与者的心怀,自成一番气象。

“南音追求平淡天然,慢而细腻,依照传统指谱惯例,‘一纸相思’这四个字就需要唱大约五分钟。”林素梅称,在这种“慢”里,参与者能释放心底的情绪,照见真实的自己。也因此,称南音是一种“养生”音乐亦不为过。

音乐寄情,南音表达的是思乡情愫。在海峡两岸,人们将酸甜苦辣诉诸词曲;在东南亚,与爱国华侨陈嘉庚同时代下南洋的祖辈们历经九死一生,在橡胶园、罐头厂里劳作后的间隙,娓娓倾吐乡愁。

积极推广 千年古乐不能成为绝响

林素梅称,目前南音参与者的年龄有些两极化,一边是年长者,他们学习、演奏慢节奏的南音,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另一边多为青少年,传统文化获重视的今天,非遗走进校园,孩子们接触南音机会越来越多。

2018年,林素梅开始在厦门翔安区驻地教学,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欧厝南音泥土计划”。

虽欣喜于年轻力量加入,但她也有遗憾。“有些孩子达到一定水平后,没有再继续。其实,那些高难度曲目才构成了南音最精华的部分,是先人的智慧,今人的财富。而且,高难度曲目的掌握者数量很少,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有限,如果后来者没跟上,就可能造成‘古董级’曲目失传,这非常可惜。‘活化石’需要‘活着’,才有意义。”

近年来,林素梅有意识地加大了对高难度南音曲目的投入。除了在厦门驻地教学时开展针对成人的高难度“大曲”的传承外,她还于2019年策划推动“中奥游艇杯南音七撩曲大会唱”,《心肝跋碎》《一纸相思》《我只心》等曲目轮番上演。南音中的“七撩曲”犹如宋词的长词慢调,一字多腔,极其舒缓,演唱难度大,被视作南音之精华。

林素梅认为,“传播南音,传统的口耳相传方法受众面有限,还需要多渠道推进。”

多年来,林素梅和其他推广者一道,在不同的场合展演、传播南音,如参加南音大会唱与多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演出;将唐诗宋词或其他经典诗词谱成唱词;创办公益网站福建南音网,将南音的乐谱、乐理等分类整理上网;2018年她担任唱腔指导与二弦演奏的南音说唱节目《郑成功·祖训》获得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入围奖,也为南安市教育局主办的《中小学生古诗词南音唱》培训近百名师资,两项事迹为南安市成功获评“中国曲艺之乡”做出关键性贡献;2019年起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世界“非遗”南音曲库》中的200首高难度曲目乐器演奏洞箫、二弦和三弦演奏……

为适应舞台演出,坚持原汁原味的林素梅有时候也会作出改变,比如从“一字多腔” 转为“字多腔少”,以适应时间较短的舞台表演需求。

一边演出,一边教学,南音在频繁的交流中得以传播和传承。迄今为止,林素梅已培养海内外学生数千人,已编著出版南音有声书17套,演唱、伴奏、录制南音曲目1000多首。目前,她参与录制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世界非遗南音百课》传承人示范教程已完成,不久的将来,学习者又能听见屏幕里的亲切问候:“大家好,我是素梅老师……”

【个人简介】

林素梅,祖籍福建永春,196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2001年落籍台湾。台北市两岸南管音乐推广协会理事长,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台湾代表,福建南音网创办人兼总编辑,厦门“欧厝南音泥土计划”驻地艺术家。自2000年开始往返于两岸,2006年定居厦门进行深化、广泛的南音传承与推广。南音从艺43年,长期从事南音展演、教学、演唱(奏)、录制与交流活动,被誉为“南音传承使者”,2021年被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社会经济报
社会经济观察!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